經過二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水產品行業已經形成了從養殖、捕撈到營銷的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其運作流程如下:根據市場的反饋信息,水產品養殖戶或企業以及水產品捕撈企業生產出生鮮水產品,或經過水產品的初級加工或直接進入水產品專業市場,進而進入國際市場、零售、深加工等領域,其中餐飲業占有很大比重,再通過這些渠道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中又涉及其他相關行業,如設備制造、商業服務業、貿易、流通領域、倉儲業、飼料產業等,分別為水產品行業在生產、流通領域提供產品和服務。整個水產品的行政主管部門是農業部漁業局以及各地方漁政部門,其中水產品的檢驗是其重要職能之一;另外,根據國家政策對水產品行業實施宏觀調控,落實產業規劃也是漁政部門的主要工作。而自律性協會則對主管部門對水產品行業的管理起到了非常大的補充作用,而且純粹民營,由漁農自發組織的民間漁業協會、商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種民間協會與以往計劃經濟時期留下來的,或者是政府部門轉變成的協會有很大不同,最大區別在于,它們是自己領導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它們是純粹市場經濟的產物。通過協會,幫助漁農爭取到更大范圍的話語權。對于市場新產品、工藝、飼養等方面的開發則主要是科研部門的任務,這些科研部門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國家、地方性研究所,同時,一些有實力的民營和國有企業也建立了相應的科研成果轉化研究機構,如通威集團等。這些部門、實體綜合作用,形成了水產品行業的產業鏈條,其中,水產品專業市場在整個行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水產品行業還處于自由競爭階段,市場集中度較低,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因此,各水產品生產企業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博弈的平均價格,而對產品價格的影響力較小。這使專業化市場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成為水產品流通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