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信息追溯最早起源于歐洲。20世紀90年代,瘋牛病、丹麥豬肉沙門氏菌污染事件和蘇格蘭大腸桿菌事件,使歐洲民眾產生恐慌,對食品安全極其擔憂。消費者不再信任食品企業,對政府監管食品安全的能力也缺乏信心。為了應對食品安全事件,提高消費者信心,保證畜牧業健康發展,1997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信息追溯概念,建立畜產品可追溯系統,為消費者提供食品產地、生產日期等詳細信息。
畜產品追溯系統逐漸推廣開來,成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體系。英國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聯網的家畜跟蹤系統(CTS),記錄了獲得身份證的家畜從出生到死亡的轉欄情況,通過該系統可以查詢目前在欄家畜情況、任意一頭家畜的轉欄情況,對處于疾病危險區的家畜進行跟蹤,為家畜購買者提供質量擔保。在2001年英國發生口蹄疫后,澳大利亞開始建立國家牲畜標識計劃,即性畜標識和追溯系統(NLS),能夠全程追蹤家畜的出生到屠宰。法國建立了以牛為主的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基本實現了從育種到養殖、屠宰、加工、流通、消費者餐桌全過程質量跟蹤。美國農業部實行的國家動物識別系統(NAIS),計劃實現全國范圍內動物生產、加工、運輸的可追溯管理。
荷蘭、日本和加拿大也相繼建立了類似系統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