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澆鑄后的軸瓦可根據曲軸頸的配合尺寸,相應地進行鏜削和刮配。
(1)軸瓦鏜削前的準備工作
先檢查澆鑄后軸瓦的質試是否合格,再用銼刀或刮刀把軸瓦兩端和分解面上多余的合金清理掉。軸瓦的背面根據必要用砂布輕輕地打光.并鉆出軸瓦上的插孔,除去落到油孔內的合金,在平板上檢查軸瓦的分解面是否平整.必要時予以修整.,選擇軸瓦分解面的墊片數量及其厚度,墊片的大小應能蓋住軸瓦座的分解面.軸承螺栓按一定扭力逐次地旋緊。
(2)軸承鏜削過程要求
所有鏜削工藝可在車床上進行,而主軸承最好用專門設備幢削,若鑊削設備較差,達到的精度較低,最后一刀的切削應留出0. 1--0. 15mm的刮削余量。
連桿軸承在鏜削時,要嚴格保持連桿大小頭座孔中心線的平行性和保持原有中心距離。所以連桿在幢削設備上的定位工作要仔細謹慎。連桿軸承鈴削后.進行檢查軸承孔與連桿小頭襯套中心線的平行誤差,若誤差每100mm超過0. 02-0. 03mm時,應重新修理軸承。
(3)撞削后的軸承還應滿足以下技術要求:
①合金層厚度要適當,不勻度不超過0. 2mm;
②軸承與軸頸相配有正常的間隙,如制造廠規定不詳,可按軸頸的1/1000調整;
③軸承內表面的錐度和橢圓度不應大于0. 02mm。
(4)軸瓦的刮削與配合
用普通加工方法鐘削后的軸瓦還需要進行刮削,其目的是使軸瓦尺寸準確,表而平滑。當與軸頸配合時,可以保持良好的接觸面和正常間隙,也可以稍許校正鍵削加工的偏差,如錐度和橢圓度及不同心等。必須指出,對精鏜后的軸瓦可以不進行刮削配合。刮削以前,須將軸瓦清潔,正確無誤地安裝到軸承座內.這個工作應仔細地做好。因為刮削的軸瓦質量與安裝方法有密切關系,各別的軸瓦刮削和配合是分別進行的,今分述如下:
①連桿軸承的刮配過程將曲軸放在專用的曲軸架上。軸頸表面涂上薄薄一層鉛丹或其他有色涂料,然后連桿按正確的位置和方向裝上.將連桿螺栓適當擰緊,轉動連桿數圈,卸下連桿下蓋,用三角刮刀,刃口與刮削面須成30°角,每次刮削一層很薄的染有鉛丹的合金表面,開始刮配時,由于內徑較小,靠近分解面兩邊的合金先與軸頸接觸,故一般的規律是山分解面逐漸刮削到中央。這樣反復地進行若干次,當軸承和軸頸的貼合面積為總面積的75%-85%,而且在連桿大頭上軸瓦的中部約100°角內能均勻地與軸頸接觸,每25 X 25mm內至少有色斑七至八點.左右側邊緣不接觸,軸頸間隙正常時,刮配即告完成。
如間隙不正常時,可借調整分解面的墊片及修拂來校正。問時要特別指出,在刮拂時,存油槽附近5mm內不得拂去接觸面,以免引起潤滑汕的泄漏。
②主軸承的刮拂主軸承的刮配過程應按照下列順序:按軸頸尺寸先粗修整上半部,再粗修整下半部,將粗修后的軸承試裝配后,再作最后的修拂。修拂方法與連桿大頭相同。修拂好的軸承接觸面在用涂色法檢查時,其下半部120°包角內應均勻地與軸頸接觸,左右邊緣則不應接觸,如接觸不良或表面不光,可用刮刀修拂.如間隙過大,應重新澆鑄合金,外軸承的接觸面要求與主軸承相同。但外軸承是對開的.因此間隙略大時,可減薄墊片的總厚度,并重新修拂接觸面(經多次修很后,厚度不足時,須重澆合金)。同時注意在軸承下面120°包角內不應有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