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制冷機啟動以后,首先應知道制冷系統(tǒng)運行是否正常。下面就運行正常的標志作簡要介紹。
(1)制冷機啟動后,汽缸中應無雜聲,只能聽見吸氣閥片正常的起落聲。運行時可用螺絲刀(術語為螺釘旋具)進行“聽診”,多聽就能辨別和排除其他聲源干擾的正常與反常規(guī)律。
(2)冷凝器冷卻水應足夠,水壓應達到0.12MPa以上,水溫不能太高。
(3)對新系列產品,油泵壓力表讀數(shù)應比吸氣壓力高0.15~0.3MPa;老系列產品,油泵壓力表讀數(shù)應比吸氣壓力高0.05~0.15MPa。
例如,一臺2AL15型老系列制冷機,油壓表讀數(shù)為0.29MPa,在空調工況下工作,其吸氣壓力為0.26MPa。顯然油泵真正的油壓只有0.29-0.26=0.03MPa,是不正常的,應及時調節(jié)使油壓上升到0.31 ~0.4MPa。
(4)氨制冷機吸氣溫度比蒸發(fā)溫度高5-10℃,氟制冷機兩者溫差最高不超過15℃,.吸氣溫度在吸氣管或制冷機吸氣口溫度計插座處測量。設備上沒有的,安裝時應增設溫度計插座。小型制冷機組,一般沒有溫度計插座,可用半導體溫度計測量制冷機吸氣口外壁的溫度,然后減去適當?shù)臏夭睿礊槲鼩鉁囟取?/span>
(5)汽缸壁不應有局部發(fā)熱和結霜情況,表面溫差不大于15℃。對于冷藏和低溫裝置,吸氣管結霜一般可到吸氣口;而空調用的制冷機,吸氣管應不結霜,一般結露為正常(結露情況還取決于空氣露點溫度的高低)。
(6)曲軸箱油溫在任何情況下,氟制冷機不超過70℃,氨制冷機不超過65℃,最低不低于10℃。
正常運行情況下,潤滑油應不起泡沫(氟制冷機除外)。
(7)制冷機的排氣溫度,新系列產品氨和R22不超過135℃, R12不超過110℃, R13不超過125℃。排氣溫度進一步上升就與國產冷凍油的閃點((160℃)相差極小,這對設備是不利的。所以從使用角度出發(fā),排氣溫度不能太高,太高時應停車查明原因。由于制冷形式不同,溫度的要求也應不同。如在空調工況下工作的制冷機,排氣溫度就比標準工況下工作的制冷機高,這都是正常的。
(8)冷凝壓力的高低,主要是根據(jù)水源情況、冷凝器結構形式及使用的制冷劑確定。一般情況下,對于新系列產品,水冷式冷凝器,R22和氨不超過1.37MPa, R12不超過1.18MPa;老系列產品R22和氮不超過1.37MPa, R12不超過1 MPa。在運行中,冷凝壓力太高對制冷效率的提高是有害的。因此,使用中應根據(jù)具體條件盡可能降低冷凝壓力,而不是非要達到上述操作上限值。另外,在剛開車時,由于冷凝器負荷較大,壓力在較短時間內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9)儲液器液面不低于液位計的1/3。曲軸箱油面不低于指示窗的水平中心線(如果是兩塊油面指示窗,其油面應在兩塊玻璃中心線之間)。
(10)氟油分離器自動回油管時冷時熱為正常,冷熱周期為Ih左右。液體管道的過濾器前后不應有明顯的溫差,更不能出現(xiàn)結霜情況,否則就是堵塞。氟制冷機汽缸蓋上應半邊涼半邊熱。氟利昂制冷系統(tǒng)各接頭不應滲油,滲油說明漏氟。氨制冷系統(tǒng)各閥門及連接處不應有明顯漏氨現(xiàn)象。
(11)運行中用手觸摸臥式冷凝器時,應上部熱下部涼,冷熱交界處為制冷劑液面。油分離器也是上部熱下部不太熱,冷熱交界處為油面或液面。制冷機安全閥或旁通閥接低壓一端應發(fā)涼,若不涼就說明高低壓竄氣。
(12)運行中的蒸氣壓力與吸氣壓力應近似,高壓端的排氣壓力與冷凝壓力、儲液器壓力相近,如不相近就不正常。
(13)在一定的水流量下,冷卻水進出應有溫差,如沒有溫差或溫差極微,說明熱交換器設備傳熱面有污垢,需停車清洗。
(14)制冷機本身應是密封的,不得滲漏制冷劑和潤滑油。對于軸封,標準產冷量小于1.26×10?kJ/h時,軸封允許有微量滲油;標準產冷量大于1.26 x 10?kJ/h的制冷機不許有多于每
小時l0滴的滲油現(xiàn)象。氟制冷機軸封不許有滴油。
(15)制冷機軸封和軸承溫度不超過79℃。
(16)膨脹閥閥體結霜或結露均勻,但進口處不能出現(xiàn)濃厚結霜。流體經過膨脹閥時,只能聽到沉悶的微小聲。
(17)系統(tǒng)中各壓力表指針應相對穩(wěn)定,溫度計指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