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組運行過程中,掌握結晶的征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結晶初期就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降低機組負荷等),一般情況可避免結晶。
機組運行期間,最容易結晶的部位是溶液熱交換器的濃溶液側和濃溶液的出口處。因為這里是溶液質量分數的最高處及濃溶液溫度的最低處,當溫度低于該質量分數下的結晶溫度時,結晶逐漸產生。機組在全負荷運行時,溶晶管不發燙,說明機組運行正常。一旦出現結晶,由于濃溶液出口被堵塞,發生器的液位則會越來越高。當液位高到溶晶管位置時,溶液就會繞過低溫熱交換器,直接從溶晶管回到吸收器。因此,溶晶管發燙是溶液結晶的顯著特征。這時,低壓發生器液位高,吸收器液位較低,機組性能下降。
但溶晶管發燙不一定全是由于機組結晶引起的,如溶液循環量不當,引起發生器液位過高,溶液濫至溶晶管,也會引起溶晶管發燙。因此,應正確分析原因,以確定故障。一般而言,若是結晶引起溶晶管發燙,因濃溶液在熱交換器中滯流,甚至停流,則導致熱交換器出口處稀溶液溫度降低,以及熱交換器表面溫度降低(通常濃溶液在殼層流動)。若是溶液循環不當而引起溶晶管發燙,則無此現象。
當結晶情況比較輕微時,機組本身能自動溶晶。溫度高的濃溶液經溶晶管直接進人吸收器,使稀溶液溫度升高。當稀溶液經過熱交換器時,對殼體側結晶的濃溶液進行加熱,可將結晶溶解。濃溶液又可經熱交換器到吸收器噴淋,低壓發生器液位下降,機組恢復正常運行。這種方法稱為溶晶管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