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螺桿式壓縮機又稱蝸桿式壓縮機,最早由法國辛麥思(zi mmern)提出,由于具有結構簡單、零部件少、重量輕、效率高、振動小和噪聲低等優點,開始用于空壓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Grasso-SeaCon BV公司成功地把單螺桿式壓縮機研制成型號為MS10的制冷壓縮機后,很快在中小型制冷空調和熱泵裝置上得到應用。目前單螺桿式壓縮機有開啟式和半封閉式兩種,電動機匹配功率為20-1000 kW.
開啟式單螺桿壓縮機的結構如圖7-34所示.圖中由螺桿轉子1的齒間凹槽、星輪3和氣缸內壁組成一獨立的基元容積,猶如往復式壓縮機的氣缸,轉動的星輪齒片作為活塞,隨著轉子和星輪不斷轉動,基元容積的大小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其工作過程如圖7-35所示。圖7-35(a)是吸氣過程。陰影齒槽表示制冷劑已充滿該基元容積,這時,該基元容積的轉子齒槽吸氣端進氣口與吸氣腔相通,并且處于吸氣即將終了狀態。當螺桿轉子繼續旋轉時,封閉著的星輪的齒片與轉子齒槽相嚙合,隔開吸氣腔,吸氣結束。圖7-35(b)是壓縮過程,隨著轉子旋轉,基元容積被迫向排氣端推移(或稱密封的接觸線向排氣端推移),陰影的基元容積連續縮小,氣體被壓縮而壓力提高,直至基元容積與排氣口接通為止。在壓縮過程中噴人一定量的潤滑油,以達到密封、冷卻和潤滑等目的。圖7-35(c)是排氣過程,其陰影部分基元容積同徑向和軸向排氣孔口相通,此時,轉子旋轉,基元容積繼續變小,但里面氣體壓力不會提高,僅僅把氣體送到排氣管道,直至容積中氣體排盡為止。
單螺桿壓縮機與雙螺桿不同,在轉子兩側對稱配置的星輪分別構成雙工作腔,各自完成吸氣、壓縮和排氣過程,所以單螺桿式壓縮機的一個基元容積在轉子旋轉一周內完成了兩次吸氣、壓縮和排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