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讓農產品加快進城,還是激發生鮮電商的發展潛能,產業鏈變革迫在眉睫,冷鏈物流短板亟須補齊。“消費群體對于生鮮食品的需求激增,冷鏈物流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不過,面對被疫情打破的供需平衡,物流產業鏈卻暴露出了諸多發展短板。”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傳旺表示。
首先是供應鏈相對脆弱,直接表現為終端商品的供應短缺與運輸環節的鏈條脫節。目前,冷鏈物流行業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物流行業的天然屬性,交通運輸中斷受阻成為短期市場供不應求的最大短板。第二是冷鏈物流行業標準的落實與監管有待加強,由于當前運輸儲存環節的作業要求存在著較大管理欠缺,導致易腐食品的衛生安全、包裝質量與新鮮程度參差不齊。第三是行業的市場覆蓋不均衡,大中型城市的冷鮮配送行業競爭激烈,而其它廣大城鄉地區的市場卻有待進一步開發。第四是行業的“無人化”程度有待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孫傳旺建議:“盡快搭建應急物流體系,政企協同保障民生;借助全流程信息追溯等技術手段,加強冷鮮產品的質量監管;推進資源重組,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中小市場的滲透程度;此外,行業改革亟待加快智能化與無人化的轉型步伐。”
此外,業內指出,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人們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輻射半徑、物流時效等冷鏈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傳遞到冷鏈產業中,就需要冷庫制冷工藝和技術持續完善,生鮮存儲溫區也需要朝著智能化、精細化方向邁進。
除了強化監管、落實標準等外,還要加強規劃、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而今年2月5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已經明確強調,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據悉,我國今年將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布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
(文章轉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