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供需匹配才能“牽手”成功。所以我們在準備簡歷時,一定要有針對性,要根據自己應聘的崗位來寫,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履歷往上搬。即使是實習生求職,與應聘崗位要求匹配度越高,成功率也會越高。面試官在進行簡歷篩選時,表面上是在看你的經歷,其實是在透過這些經歷看你具體哪些能力,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
大體來說,這些能力包括綜合素質能力及專業能力。比如 溝通表達、團隊協作、學習能力、邏輯思維、執行力 等是屬于綜合素質能力的,是一些通用能力。而與崗位相關的技能就是你是否具備的專業能力了。比如應聘編輯,你的文字能力如何?應聘設計師,你會哪些軟件?應聘攝影師,你的拍照水平怎么樣?
如果你實在沒有與應聘崗位相關的經歷,還有2種解決辦法:
1.看看你的其它經歷中有沒有與之相近的。比如在學校有沒有什么班級、社團活動相關經歷,有沒有相關的大賽經歷,或者參加了哪些項目或科研相關經歷等。在這些活動中,你負責的工作內容是什么,你做了哪些事,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例如你想應聘HR,你曾作為學長在社團招新中宣傳你的社團招募新生,新生入團后,你有沒有幫帶過他們,有沒有組織過新社員培訓,這些雖然看上去與企業HR工作沒太大關系,但其實這些社團的工作涉及到了招聘、培訓的一些內容。
2.看看你過往的學習生活中哪些事例是與崗位內容相關的。比如你想應聘新媒體,但你沒有從事過相關的工作,但你自己有運營自己的公眾號,你喜歡上哪些APP,對它們都有些什么見解;你想從事教育培訓工作,沒有相應經歷,但你寒暑假時輔導過堂弟學習,并且在你的輔導之下,他的成績有了怎么的提升?!我們有次招聘市場專員,來了位應屆生,她的確沒有什么市場相關的實習經驗,但她是某明星粉絲會的會長,組織策劃了過許多諸如粉絲見面會、明星生日會之類的活動,還親自設計宣傳海報、做票務統籌等工作,這些經歷也足以證明她具備一定的組織、策劃和執行、宣傳及團隊協作等能力。
有些同學覺得自己的經歷沒有什么亮點,一些普通的兼職、家教、企業打雜都沒什么份量,也不好意思往簡歷上寫。其實根據SMAT原則,并學會運用一些職業化的語言,這些看似平談的經歷也可以“高大上”起來。比如你只是去派發單頁,但如果你能說明這份工作你做了多長時間,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發放效果如何,是否促成了咨詢和成交,為達到這些效果你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內容的介紹,可以看出你不是單純的派發機器,而是在用心思考,努力做事,能看出你認真負責、主動積極的工作態度。還有一些辦公室的實習工作,許多同學覺得沒什么可以寫的,就是打雜,但如果你運用SMAT法則,把做過什么事,通過什么方法或工具來做,最后達成了什么樣的(可量化的)結果,清晰的表達出來,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那么同學們學會了嗎?